白鹿原民俗村被拆3.5亿打水漂 仅是因为经营不善?
白鹿原民俗村的失败,既是地方朝三暮四的政策需求所结的恶果,也体现了遍及全国的文旅开发模式的整体衰落。
文 | 令狐卿
近日,位于西安蓝田县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宣布拆除。该民俗文化村投资3.5亿元,满打满算的开张时间不到四年,就因为经营难以为继,3月底将全部拆除。根据最新的消息,主打文旅牌未遂的白鹿原民俗村拆除后,将由地产大佬宋卫平入主,有意开发为地产项目,原先的1200亩地将迎来新的模式、新的主人。
白鹿原民俗村的性质,就是近些年流行的所谓特色小镇的开发模式。这种开发模式的出现,说白了是迎合政策需求,方便用地审批,一方面可以满足政府多元开发、利用特色小镇来吸引产业,另一方面也让资本多了一个落地的机会。白鹿原民俗村大干快上,而今又迅速拆除,可见特色小镇的开发有“硬伤”。
陕西作家陈忠实创作了《白鹿原》这部代表作,随着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,白鹿原作为文化品牌成为炙手可热的资本热点。在陕西,光挂着白鹿原旗号的文旅小镇至少有三家,有主打影视的白鹿原影视城,主打民国风的白鹿仓,还有这转瞬即逝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,业态同质化明显,更像是一哄而上的开发项目。
尽管号称投资3.5亿元,白鹿原民俗村其实并无真正的特色,成了主营小吃铺的地方,卖的是粉汤羊血小土豆、驴子石磨辣子面,这些食物在当地老街随便都能吃上,还不像民俗村卖得那么贵。除了刚开业那天有12万人图新鲜到来,此后的白鹿原民俗村就一直走下坡路,苦了商家,也苦了当时的拆迁户。
手握白鹿原民俗村的私人老板经济实力差,禁不起文旅项目的消耗,更无法通过持续投入来培育品牌,于2019年9月闭门整顿,名义上是升级改造,实际上陷入停业的困顿。与此同时,西安也在全市范围内整治特色小镇,等于是缩减政策需求,民俗村顶着被稀释殆尽的白鹿原品牌,借此机会下台就可以理解了。
白鹿原民俗村的失败,既是地方朝三暮四的政策需求所结的恶果,也体现了遍及全国的文旅开发模式的整体衰落。借用一点文化因素搞老街开发,甚至用虚构的名人的故乡大打招商牌,暴露出文旅小镇创意枯竭。除了文化IP,借用软件开发、数据智能、航空特色、体育科创等时髦名头,也逃不掉走向凋敝的结局。
因为“违法占地建设”,白鹿原民俗村2016年年底曾被陕西省政府点名批评,蓝田县县长因此被约谈。时至今日,民俗村拆除,所占的土地应该是“洗白”了,推倒重来的是文旅模式,固定不变是1200亩地。人们都在讽刺白鹿原品牌扎堆,嘲笑民俗村经营,但地方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,更值得深思。
换句话说,特色小镇的开发模式从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,显示出背后的政策需求从未被认真反思过。哪怕这样的文旅小镇、产业小镇接连失利,也被归咎为经营方的问题,而不是创造政策需求的决策者的施政问题。而那些为了给特色小镇、产业小镇让路而被拆迁的原住民,更是被遗忘得一干二净。
总之,白鹿原民俗村从政府扶持的明星项目,走到烂尾这一步,只用了短短数年。表面上看,是文旅开发模式缺乏活力,实际上是变相的地产开发模式缺乏生命力,导致两头不落好,两头空。西安关停一批特色小镇,被迫收缩开发规模,但愿能就此激发出真正的政策反思,走出政策需求的死胡同。
关键词